我们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粪便应该呈黄色,其中依赖于一些物质,就是尿胆原、粪胆原。如果由于一些疾病原因导致尿胆原、粪胆原缺如,就会导致出现白陶土色便的临床表现。具体原因我们可以看一下胆红素的代谢途径。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红细胞破坏后会释放出血红蛋白,然后代谢生成游离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经微粒体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生成胆绿素,进一步在胆绿素还原酶作用下被催化还原为胆红素。正常人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80%~85%,其余15%~20%来自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酶)及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这种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以上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在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UCB)。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故不能从肾小球滤过。以清蛋白为载体的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进人肝脏,在窦状隙与清蛋白分离后,迅速被肝细胞摄取。肝细胞清除非结合胆红素的效率非常高。游离胆红素在肝细胞内和Y、Z蛋白结合后,再与谷胱甘肽转移酶B结合并被运送到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在那里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被转运到与胆小管相连的肝窦状隙的肝细胞膜表面,直接被排入胆小管,而非结合胆红素不能穿过肝细胞膜。一旦胆红素进入胆小管,便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还原反应,脱去葡萄糖醛酸和加氢,生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约20%的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随胆汁排入肠腔,这就是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尿胆原溢入体循环,从尿中排出。
像临床上一些疾病比如胰头癌、胆总管梗阻会导致肠肝循环受阻,继而尿中尿胆原缺乏,粪胆原缺乏,这个时候粪便就变成了白陶土色。所以我们发现,真的是缺“你”不可——粪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