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教师招聘”必考“的“教育综合知识”“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而言,知识在于日积月累,非一日而成。不论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清远,韶关,河源等等地区的教师招聘考试都离不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所以要想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上拿到理想分数,记得每天做做模拟题!华图教育试题资料频道实时更新每日一练,欢迎收藏!
>>>【建议收藏】2022年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招考信息大汇总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也有教师与学生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护、照看当成教育,这种理论是( )。
A.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B.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C.教育的实践起源论
D.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答案】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题干描述符合生物起源论。故本题选D。
2.刘某作为任教二十余年的老教师,获得了无数光辉头衔,但是却被揭发在校猥亵数十名女幼童,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在这种情况下( )。
A.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张某长期执教,可以保留其教师资格
B.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取消其教师资格
C.张某出狱后还可以继续从事教师职业
D.张某功劳大于过错,改过自新,还是可以为人师表
【答案】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题干中刘某在校猥亵数十名女幼童,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应丧失教师资格。故本题选B。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主体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长期性
【答案】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的主体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题干描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的是教师廉洁,无私奉献,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主体性。故本题选A。
4.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主张“教育救国”,这种做法是( )思想的体现。
A.环境决定论
B.教育万能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B
【解析】教育救国论,只看到了教育可以培养人才,而忽视了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正成为劳动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条件保障。它们忽视了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用人不当等社会制度上的弊病会将教育培养的人才扼杀掉、使人才成为废物这样的事实,陷入了教育万能论的范畴。故答案选B。
5.“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
A.制度化教育阶段
B.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学校教育萌芽阶段
【答案】B
【解析】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故答案选B。
6.科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道德调查法
B.道德辨析法
C.道德讨论法
D.道德两难法
【答案】D
【解析】科尔伯格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的方法是: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让儿童、少年和青年听了故事以后,判断是非,然后进行回答问题,再根据被试者的回答来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它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故答案选D。
7.先学习的内容对学习和回忆后学习内容产生的干扰现象称为( )。
A.同化效应
B.泛化效应
C.倒摄抑制
D.前摄抑制
【答案】D
【解析】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在认知心理学上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故答案选D。
8.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A
【解析】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的规则和原理等,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故答案选A。
9.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由( )首次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教师资格制度作出的明确规定。故本题选B。
10.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D
【解析】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道德行为是关键。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种行为不单单指一个人一次行为或者活动,而是已经形成一种固有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德行优良。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故本题选D。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请关注:华图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试题答案检索系统(点击:https://gd.huatu.com/zt/questionqy/),里面包括:“教师考的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基础知识等等知识、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综合应用能力等相关试题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