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等。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一、相似性
相似性包含三方面:(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如果两种学习材料彼此相似,使学习者很容易对相似的刺激予以同样的反应。如教儿童称与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性为叔叔,是非常容易的事;学习材料结构也能极大地影响学习迁移。如果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顺序排列,那么学习较简单的材料就可能有利于学习较复杂的材料。如先学习加减有助于后来学习乘除。(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加工过程的相似性可视为主观相似性,由于加工过程往往受到活动目标的制约,因此,目标要求是否一致、相似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3)学习情景的相似性。如果学习场所、环境布置、教学或测验人员等越相似,学生越能利用有关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出现。如有些考生喜欢在自己的学校考试,却不习惯去其他考场考试。因为自己学习的环境比较熟悉,容易回想学过的知识。
二、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3)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如学习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时,通过各种变式来理解基本原理,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使学生在遇到轮轴、滑轮等问题时,也能不受表面因素干扰,应用杠杆原理来解答问题。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将学习者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例如老师问‘氵’加来‘来’字念什么?‘lai’,‘氵’加‘回’念什么?‘hui’;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情境中条件发生变化时,还用原来的思维解决问题,例如1=5,2=10,3=15,4=20,5=?很多人因为思维定势往往回答5=25,实际上5=1。定势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双重性,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定势,灵活地地解决问题。
除前面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