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发展价值
一、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游戏既有全身的也有局部的运动,使儿童的各种生理器官和系统得到活动,促进骨骼肌肉的成熟,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游戏锻炼了儿童大、小肌肉的活动能力,能够促进对于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三)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等自然因素,促进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四)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人胜,能够带给儿童愉快和满足,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游戏使儿童直接接触周围的各种事物,获取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性知识,并在外部动作操作和内部理解、巩固的心理活动中发展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
(二)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发展了口头语言,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此外,拼音游戏、数数游戏等则直接锻炼儿童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力。在游戏中儿童发展了语言,并以语言为中介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发展了智力。
(三)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虚拟性或象征性是游戏的普遍特征,并以“假装”或“好像”为标志或条件给儿童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与空间,也为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流畅性、灵活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需要不断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进行都蕴涵着锻炼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条件。
(五)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在游戏轻松愉悦的心理背景下,儿童的觉醒水平适当或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一)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及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儿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并形成社会性活动。
(二)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在游戏中儿童出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学会发展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区别,由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
(三)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游戏中,儿童通过对角色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有助于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和转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有助于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五)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游戏中儿童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身行为服从游戏要求,这个过程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
四、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一)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游戏时儿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发展友好、同情、责任心等积极情感。
(二)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三)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
游戏就是儿童感受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能力,发展美感。
(四)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不愉快情绪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发泄和缓和,因此具有心理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章末小结
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知识点:
1.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幼儿游戏的分类:按认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和规则游戏;按社会性发展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按体验形式分为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按教育目的(作用)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娱乐游戏;按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3.幼儿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情感发展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一、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当把握以下策略或基本要求:
(一)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准确地作出是否介人以及如何指导的判断。
(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1.以自身为媒介
(1)游戏者
教师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儿童游戏指导,可采取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儿童的游戏来对游戏施加影响)和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儿童的游戏中,与其共同玩耍)两种方式。
(2)旁观者
教师站在儿童游戏之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儿童游戏。
2.以材料为媒介
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方式来影响儿童,支持和引导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
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教师利用儿童伙伴互动这一因素,支持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和发展。
(三)确定指导的时机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应将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针对具体情境去灵活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验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二、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
(一)介入的角色定位
根据教师对游戏介人程度的高低,可将教师的角色分为以下两类共6种。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对儿童游戏性质及正在游戏的儿童的特征的仔细观察,不断变换所扮演的角色,推动游戏的发展。
1.非支持性角色
(1)不参与者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当幼儿游戏时,一些教师会利用这段时间忙其他的事。在没有成人参与的情况下,儿童游戏往往类型单一,社会性水平不高,情节简单,且常常十分吵闹。
(2)导演者
如果教师以导演角色介入游戏中,告诉儿童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完全控制了儿童游戏,就很可能破坏儿童游戏,变成“游戏儿童”而不是“儿童游戏”。
2.支持性角色
(1)旁观者
教师在一旁观察儿童游戏,并用语言或非语言信号(如点头、微笑)来表示对幼儿游戏的关注,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赞同。
案例
几个孩子在图书角玩耍,一边翻书一边讨论书中的图片。教师坐在旁边,用手撑着下巴,面带微笑地看着……她对这群孩子说:“你们对这些书很感兴趣啊,看来你们今天挺开心的。”孩子们不时看她一眼,然后继续看书和讨论。
(2)舞台管理者
教师不参与游戏,但积极地帮助儿童为游戏作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如回应儿童关于材料的要求,协助儿童布置环境,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延伸儿童的游戏等。
案例
东东和明明在尝试用印模做糕点,但倒出的糕点总是粘在模上,屡次失败后面露难色。见此情景,教师找出食用油和干面粉放在他们的操作台上,并退到一边观察。东东和明明通过自己的一番尝试,最终发现使用食用油和干面粉做出的糕点最漂亮。
(3)共同游戏者
成人作为孩子们的平等游戏伙伴积极参与儿童游戏中,通常扮演小角色,并通过一些策略进行暗示,间接对游戏产生影响。这时成人一般遵循游戏的原有进程,让儿童主宰游戏。
案例
强强在手工区遇到了小麻烦,他不能很好地用折纸做“馄饨”。强强生性好强,爱面子,若教师直接去教会伤害他的自尊,于是教师坐到他旁边也做起“馄饨”来,边做边自言自语:“把这个角和这个边粘在一起,然后用力捏两下……”
(4)游戏带头人
通常在儿童很难自己开展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拓展下去的时候,成人积极地参与儿童游戏,通过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的道具或情节元素以扩展已有主题等方式,对儿童游戏施加更多的影响。
案例
吃完点心,教师带着孩子们到草地上玩轮胎。刚开始,几个男孩用轮胎滚起来,吸引了很多孩子模仿,他们玩得很投入。但这时教师发现当轮胎从坡上往下滚时,很容易撞到下面的孩子。教师想尝试把道理讲给他们听,但没人理她。如果硬要他们停下来,目的虽达到了,但他们肯定会不高兴。反复思考后,教师来到几个小姑娘身边,指着轮胎说:“我们一起来叠轮胎,好吗?”……她们的这一玩法被其他孩子发现了,男孩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个都带着轮胎来参与,不一会儿兴趣就转移到叠轮胎上了。
(二)介入的时机
成人对游戏干预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儿童客观的需要,即看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需要帮助。二是成人的主观心态和状况,即成人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水平、态度和情绪体验,也包括成人是否具备投入儿童游戏的热情和精力。在介入之前,成人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适宜的时机再介入。
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
案例
琪琪在教室里左瞧右看,半天没有选择任何游戏。她来到建构区,同样也只是看着展示区里其他孩子此前搭的作品。教师发现后,走过去拉起她的小手对她说:“琪琪想不想也用雪花片变魔术啊?等你变好了,也把作品放在这里给大家欣赏,好吗?”琪琪点点头。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人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
案例
几个幼儿正在地垫上搭积木,这时另一名幼儿在旁边推着玩具小车想闯过来,眼看就要干扰别人的活动了,教师及时挡住他:“请问你有通行证吗?”幼儿说:“没有。”“没有通行证不能从这里走,请你回去拿通行证,再看看从哪条路走最方便。”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
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案例
一女孩搭好一件作品后对建构游戏失去了兴趣,长时间坐在那里玩弄自己的衣角。教师见状走过去,小女孩告诉教师自己搭好了东方明珠。教师看了看赞扬她:“哇,你搭得这么高,这么有气势!你会搭东方明珠,一定也会搭更高的佥贸大厦吧?”小女孩听后点点头,又高兴地投入了建构游戏。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案例
理发店里很安静,晶晶在为一名顾客理发,面无表情地长时间机械重复简单的修剪动作,两名顾客在旁边等着。教师看见走过去: “晶晶,你忙了半天了,休息一会儿,下面这个顾客交给我,好吗?”晶晶点点头。只见教师先给顾客洗头(模范水流的哗哗声),然后擦头,梳头,剪发,剪完后拿起一面小镜子给顾客照照:“您满意吗?”小顾客开心地点点头。教师又拿起电吹风,嘴里“呜——呜——”有声地给顾客吹头发。晶晶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晶晶,下面轮到你来理发了。”教师说。
晶晶开心地模仿着教师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理发店里充满了热情、温馨的气氛。
(三)介入的方式
成人介人游戏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外部干预: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2.内部干预: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四)介入的注意点
1.分层次指导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2.慎扮“现实代言人”角色
当儿童游戏与现实不太吻合时,成人往往会介人提出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或试图加入教育因素,即扮演“现实代言人”角色。这种成人以现实为导向的评议和提问有时不太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游戏,但有时会严重破坏假装游戏的“框架”,致使儿童停止游戏,因此要慎用。
3.及时退出
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方式,一旦幼儿开始表现出所期望的游戏行为,成人就应转而扮演元指导性的共同游戏者,或完全从游戏中退出,以便让儿童重新控制游戏,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
1.创造性——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
2.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
3.变化性——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二)小班角色游戏
1.特点
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角色意识差,游戏内容主要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主题单一,情节简单;儿童之间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与同伴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
2.指 导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其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其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其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游戏,也可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加入游戏,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三)中班角色游戏
1.特 点
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丰富多了;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游戏主题不稳定;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与同伴发生纠纷;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归属感。
2.指 导
教师应根据儿童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儿童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注意观察儿童游戏的情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通过游戏讲评引导儿童分享游戏经验,以丰富游戏主题和内容;指导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及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交往,使儿童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问题。
(四)大班角色游戏1.特 点
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主动反映多种生活经验和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2.指 导
教师应根据儿童游戏的特点,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和场地,多用语言指导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提供开展游戏的练习机会和必要帮助;允许并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二、建构游戏的指导
(一)积木建构的发展阶段
1.搬弄:是指只是把积木拿来拿去,并不搭建什么东西。
2.重复:是指只是重复堆叠、平铺等简单动作。
3.搭建:是指可以搭成“桥”、“楼房”等结构。
4.围封:是指用积木围成封闭空间。
5.再现:是指为所建造的东西命名,使其成为现实世界中某种物体的象征。
(二)小班建构游戏
1.特 点
①材料选用盲目而简单;
②建构技能简单;
③易中断,坚持性差;
④无主题建构计划。
2.指 导
①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②为幼儿安排游戏场地和足够数量的建构游戏材料;
③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建构技能,鼓励其尝试独立建构简单物体;
④引导幼儿理解和明确建构的目的,发现其想象力,使主题逐渐稳定;
⑤建立游戏规则;
⑥教会幼儿整理和保管玩具最简单的方法,让其参与部分整理工作,培养其爱玩具的习惯;
⑦提供小型木质积木、大型轻质积木和小动物玩具、交通工具模型、平面板、小筐等辅助材料。
(三)中班建构游戏
1.特 点
①能按建构物体的特性来选择材料;
②建构技能以“架空”为主;
③与同伴交流,坚持性增强;
④有建构主题,易变化。
2.指 导
①设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建构活动打下基础;
②培养幼儿设计建构方案,学会有目的地选材,看平面结构图;
③着重指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并运用其塑造各种物体;
④组织幼儿评议建构活动,鼓励其独立、主动地发表意见和创造发明;
⑤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和人偶、小动物、交通工具模型、废旧材料、橡皮泥等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四)大班建构游戏
1.特 点
①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增强;
②能合作选取丰富多样的材料;
③建构技能日趋成熟;
④能根据游戏情景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建构主题。
2.指 导
①培养幼儿独立建构的能力,要求其按计划、有顺序地建构;
②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建构时,学习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能准确表现游戏的构思和内容,会使用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
③引导幼儿在欣赏自己和同伴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④鼓励幼儿集体进行建构活动,共同设计方案,确定规划,分工合作,开展大型建构游戏;
⑤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平面板和更多形状的辅助材料。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
(一)分 类
1.桌面表演:是用各种玩具和游戏材料在桌面上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用口头语言和对玩具的操控来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2.木偶表演:也称木偶戏。
3.影子戏表演:是根据光学原理,通过光的作用,利用物体阴影来表演故事。4.戏剧表演:是幼儿以自己创编的或来自文学作品的故事为线索,通过自身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再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游戏活动。
(二)中班表演游戏
1.特 点
①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
②嬉戏性强,目的性弱;
③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2.指 导
①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且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
②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
③提供简单易搭的材料,以2—4种为宜;
④最初开展阶段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不急于示范,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其坚持游戏主题;
⑤在游戏展开阶段,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参与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示范。
(三)大班表演游戏
1.特 点
①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
②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
③具有一定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
④具备一定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
2.指 导
①可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
②在游戏最初阶段应尽可能少地干预;
③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其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侧重点放在帮助幼儿运用语气、语调、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塑造角色上;
④通过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四、规则游戏的指导
(一)规则游戏的特点
1.具有竞争性一
竞争性是规则游戏的重要特征,但其强弱与不同的游戏者有关,母子之间和年幼的伙伴之间发生的规则游戏往往不具有竞争性。
2.具有文化传承性
规则游戏往往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获得传播。
(二)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1.尽可能选择可以让大多数幼儿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的游戏。
2.游戏如需分组,最好采用随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组而不要让幼儿因性别、能力、性格等的差异而体验来自同伴的“忽视”或“拒绝”的压力。
3.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感:
①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规则游戏;
②游戏过程中不要常常让幼儿停下来被“纠错”;
③在参与游戏的幼儿年龄和技能水平不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游戏的“碰运气”因素,以使每个幼儿都有“赢”的机会。
4.保持规则的灵活性:
①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加大游戏规则的难度;
②如果幼儿要求且他们都同意改变规则,则应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5.降低游戏的竞争性:
①把重点放在游戏过程而不是“赢”的结果上;
②不要为“赢者”提供奖品或奖赏;
③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赢者”所用的有效策略上,引导幼儿学习伙伴的策略,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和观点。
6.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①3—5岁的幼儿喜欢非竞争性的猜谜游戏、简单的拼图或匹配游戏、棋牌游戏、简单的追跑等大肌肉活动,指导要点放在提醒幼儿如何玩和注意游戏的技能上;
②5岁以上的幼儿会就游戏规则进行协商、谈判,并改变规则以增强游戏的新颖性和挑战性,成人不要轻易干预。
7.幼儿参与游戏基于自愿原则,允许个别幼儿在集体游戏时间里独自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