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申论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国考申论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之语句理解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2018-12-24 11:38

收藏

  语句理解题是目前最火的申论题型,同时也是考生们最头疼的题型。从国考到省考,从概括题到分析题再到写作题,语句理解题已经成为了拉开档次,区分考生能力的大杀器。可以说,现在的申论考试,得语句理解者得天下。面对这么重要,同时又无套路可寻的刷人大杀器,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我打算从这个问题入手,结合自己做过的真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要想找到语句理解题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分析,另一个为什么语句理解题这么难,换言之,语句理解题难在哪里。

  对于什么是分析,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所谓分析就是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明确因果关系进而作出判断。在申论考试中,由于给定资料的限制,分析已经变成通过阅读明确给定资料限制的前因后果。所以在申论考试中,分析就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换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通过阅读,用一根线将零碎的材料串联在一起。

  语句理解题是分析题的一种,据此,正确梳理材料,明确特定的“因”与特定的“果”就成了语句理解题的第一个难点。以国考题作文题为例:

  (2012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五5”划线部分:“无论我们的认为自己已经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句子本身含义很简单,就是说了自然与人为灾害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是这句话明显是不全的,既然灾害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如何应对灾害呢,通过阅读给定资料5,我们发现了另外两个观点,一是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未可预料的事,二是在灾难面前要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积极应对,所以这个给定资料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明显了,因为灾害无法完全避免,所以我们要想到未可预料的事同时要积极应对,后续我们所有的论证,都要围绕给定资料限定的这个特定的因果关系展开。这个题目还是相当有参考意义的,只划定了原因,让考生自己寻找结果,如何阅读能力不够的话,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

  除了正确认识特定的因果关系难之外,申论语句理解题还难在正确理解特定词汇的特定内涵上。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深刻地阐释了“单字”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所谓单字,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词汇等,在一个重要的句子中,总有几个重要的单字,然而,仅仅理解这些单字的字面意思,我们是无法完成与作者的思想对话的,因此,联系上下文,搞清这些单字的特定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正确理解特定词汇的特定内涵,难在阅读以及对给定资料的准确理解上。让我们再看几个国考的例子:

  (2015年国考地市级)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的画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

  这里有两个特定词汇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毁灭,单从字面上看,这两个词是明显矛盾的,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因此,这两个词的内涵肯定不同于它的字面意思,这就要求从给定资料入手,寻找这两个特定词汇的内涵。通过阅读给定资料,我们可以得出,所谓创造,就是形成新事物,所谓毁灭,就是旧事物消亡,只有在这个内涵逻辑下,新技术才能成为一种破旧立新,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力量,也才有了后文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2016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

  在这句话中,有两个词是意义不明的,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灵魂”,通过给定资料6,我们可以分析出,教育的技术层面指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分数、教育技术等,而“灵魂”则是指的教育目的,即让人转向善于爱,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义,我们才能对整句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在否定教育技术,而是说了我国现价段教育的一个现状,即教育技术与教育本质的失衡。

  对于语句理解题,最后一个难点在于准确理解语句所限定的论证逻辑。申论的核心是用文字讲特定的道理,所以,除了限定的结论之外,申论的论证方向也是限定的。所谓的论证方向,就是采取什么方式去论证观点,是证成还是证伪,是说明情况还是解决问题,是搭桥还是补充论据,这个论证方向决定了你作答的内容。很多机构对于语句理解题,都秉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论式结构,这种结构也误导了很多考生。这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的女朋友问你,我美嘛?你是回答美还是不美呢,还是告诉她你应该如何穿衣打扮呢。我相信,思维正常的人都能选出正确的答案。明确论证方向,是我们避免答非所问的基础,下面还是以国考题为例。

  (2013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2”文章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这个题就是典型的证成的论证方向,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给定资料中寻找论据,进而证明作者的观点成立,而不是提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除了证成,还有证伪。

  (2015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道:“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对的思考,联系历史与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还是很有难度的,一是难在“人文是精彩的”与“科学是呆板的”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因为人文是精彩,所以科学是呆板的?还是并列关系?对这个的正确判断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你能否正确作答,很多机构就是理解错了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所以才会写出《用人文之光照亮科技之路》这样的逆天文章,跟这样机构学,不被淘汰才是见了鬼了。

  言归正传,这两个句子,明显是并列关系,但是,作者对于科学是呆板的,明显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这个句子的论证方向就变成了从给定资料中寻找原因来证伪这个结论,即要明确,因为……..,所以科学不是呆板的。其实这点在材料中也明确出来了,就是科技的精彩蕴藏在科技的人性化中(人性化也正是人文精彩的原因),科技就在你我身边,正在形成所谓的“第三种文化”。所以科技的人性化即是科学精彩之光。

  证成与证伪都是比较典型的思路,国考还一些特殊思路,比如搭桥。

  (2016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3”中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首先,这句话在给定资料中内涵是如果我们的公民不讲规矩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实现文明大国的崛起,这中间有一段逻辑是缺失的,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补全这个逻辑,深化公民学礼与文明大国崛起之间的联系,通过阅读给定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不学礼的话,我们的公民素质就不能有效提高,进而公民就无法树立大国意识,公民无法树立大国意识,文明大国崛起也就无从谈起。这种严谨的逻辑链条,新颖的搭桥思路,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最后再介绍一种情况,逻辑省略。

  (2017年联考)根据你对“给定资料6”中划线部分“但现在的时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忙碌起来,而不是一直在缅怀过去,一直在不经过大脑的轻松娱乐”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句子本身不难理解,就是强调了我们需要忙碌,但是,这个“但”字意味深远,按照正常的逻辑,只有有了“虽然”,才能有“但是”,这个句子虽然把前半部分省了,但是我们在论证过程中确是不能省略,不然就是逻辑思路不完整。这种逻辑省略,真的可以杀人于无形。

  综上,语句理解题难,难在特定的因果关系,难在特定的概念内涵,难在限定的论证逻辑。虽然语句理解题没有固定套路,但是也不是无路可循,在分析语句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做到三个明确,就能顺利攻下这道难关。

  一是要明确特定概念的特定内涵。对于句子中比较抽象、难懂的词汇,我们一定要结合给定资料深挖其内涵。比如2017年国考副省级真题,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的体味到“儒”之“柔”,面对这么抽象的语句,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水的意象”和“儒之柔”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了后续作答的基础。

  二是要明确特定句子的论证方向。明确论证方向,就是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出题人究竟是要我们证成特定结论,还是证伪特定结论,是补全逻辑链条,还是解决特定问题,只有明确了论证方向,我们后续的阅读才能更精准,作答才能更符合题意。

  三是要明确给定资料的特定因果关系。分析的核心,就是要明确因果关系,在申论中,这个因果关系是给定资料限定的,所以,我们要深挖材料,理清特定的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从而为我们后续的精准作答铺平道路。

  学习一定要学习本源,学习底层思维,这是老师一直在强调的观点。其实,不论是语句理解题,还是其他分析题,其核心都是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这两种能力。只要我们踏踏实实,久久为功,申论就一定能被攻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